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服務與內容,本網站使用數據分析技術。若您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此技術,關於更多相關隱私權政策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空汙的管制科學與民主治理:工業區周界的環境正義課題

2023/07/26 cids

介紹

本計畫執行結合空污治理的學理探討與實務推動經驗,從南加州空氣品質管理局的案例說明具有環境正義思維的治理,如何改變環保機關的組織型態、資源優先序列投入與管制技術精進等。計畫並嘗試新型態的科學知識產製、傳播與社會溝通模式,製作數位化的高雄檔案,研究成果突破傳統學科框架所限縮的知識生產模式,也帶有專業知識轉譯的企圖。本計畫透過數位檔案建置、自治條例推動、或法律訴訟的辯理等,促成多個跨域溝通對話的平台,滾動出新的社會學習環境。結合空污治理學理探討與國內外實務推動經驗,包含南加州公部門推動環境正義計畫,而調整組織型態、資源投入優先序列與管制技術作法;探討新型態的科學知識產製、傳播與社會溝通模式,製作數位化的高雄檔案等。

地方空污問題建構與知識產製的盤點與分析是本研究計畫的重點之一。在研究方法上,我們採用文獻與文件分析、質性之深度訪談、田野觀察與焦點團體座談等方法,來進行計畫資料的蒐集與計畫的執行推動。質性的田野工作(訪談與觀察)本身是一個不斷發現事實的過程,隨著資料的蒐集與釐清,逐漸呈現逼近問題的答案。而有鑑於新興科技治理模式強調跨專業領域的互動與知識建構,本計畫也充分運用質性研究中焦點團體與行動研究法,作為一個知識創造的觸媒平台,促進各方專業與地方知識的交流與連結,並將研究成果平等地分享給研究參與者。在此,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界線是相互穿透,為達共同目標(就此計畫而言,是檢討與重塑現行管制科學的知識建構樣態、創造符合環境正義原則的空污民主治理模式)而一起努力。

計畫起初針對美國加州南岸空氣品質管理局(SCAQMD)環境正義計畫的研讀與參訪,以深入瞭解其相關計畫的構想、實際運作狀況與治理層面的影響,並促進可能的國際交流、對話與合作機會。因此,本研究團隊於計畫開始的前半年,即系統性地蒐集、整理與檢閱SCAQMD 環境正義計畫,針對計畫中相關法案與會議進行研讀與翻譯,盤點出一個計畫發展脈絡與相關法案、機構的關係圖,並藉此找出計畫中的關鍵執行人物,聯繫相關單位做實地參訪的規劃。(此部分的研究發現後續發表於杜文苓*, 2021.10, ‘強化與社會嵌合的空污治理策略:以美國加州南岸空氣品質管制局 的環境正義計畫為例, ‘ 科技、醫療與社會, pp.11-55.)

2020年初因為武漢肺炎的影響,原本五月要參與北美台灣論文研討會(NATSA)發表論文,並與Kim Fortun教授會面討論研究計畫的規劃因而取消。不過,Kim Fortun教授仍於2020年5月13日召開The Asthma Files (TAF)的全球線上會議,邀請主持人及研究團隊成員與會。2021年,Tim持續與團隊協作,我們也持續參加國際線上例行會議。2022年初,計畫主持人到UC Irvine (UCI)參與Fortun教授的討論與交流,針對高雄空污治理案例如何轉換為高雄檔案之製作交換意見,並進行腦力激盪與協作。此次分享,Fortun教授指出高雄案例令她深刻之處,通常居民遇到工業區污染問題都是被迫遷離,但高雄的降編爭議,卻是希望透過降編遷移工廠,以脫離老化工業設施所產生的風險與危害。

之後,團隊持續參與Kim Fortun教授每月召開The Asthma Files (TAF)的全球線上會議,交流彼此研究進度及訊息。團隊也於國際會議中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團隊介紹高雄檔案的規劃及架構。並繼續上傳田野研究照片、訪談紀錄、科學研究報告、監測數據、政府文件和媒體報導。我們同時也透過與不同單位合作方式,紀錄與展示環保團體製作的資料,以及公共電視等媒體資料。運用跨領域的合作機會,呈現出更多元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視角與行動,以更為全面的高雄空污治理圖像,成為國際學研社群參考的教案。

從參與國際會議中得知,平台建置與案例分享的努力,可能提供身處不同地區行動者一些新的啟發。譬如美國德州的環境行動者 Diane Wilson分享經歷中即提到,台灣反五輕抗爭者曾爬上石化廠的燃燒塔、綁布條引起媒體注意,而這個事件啟發了她在德州創意的行動抗議方式,也激發更多人參與環境正義行動。而我們於高雄檔案中,把反五輕抗爭事件以及燃燒塔照片放在首頁,也呼應著橫跨區域與環境正義行動史。可以這麼說,這個平台促使不同國家和不同領域的學者串聯溝通的機會,在例行會議中大家分享研究案例,在類似的研究提問架構下,刺激大家腦力激盪資料型態的蒐集、田野觀察課題、與不同切入提問的想像等,使平台不只是蒐集資料或展覽的空間,更是擴大學術交流與批叛性反思的場域。(田野調查轉換為可分享的archive形式,可點連結:https://theasthmafiles.org/content/kaohsiung-field-trip-20230415%E2%80%9318#photo-essay-134887-modal)

而在地方知識產製部分,我們結合高雄檔案的製作(可點連結:https://theasthmafiles.org/content/kaohsiung/essay),將執行重點放在地圖的繪製以及視覺化論文平台的搭建。我們認為,地圖可以讓不熟悉或不了解高雄工業風險的人跨出認識的第一步。不過,由於我們並非地理學專業,也非實體住在高雄,一些資料取得與串聯工作成本較高。過程中我們找到官方網站的圖、其他學者論文中使用過的圖,也找地方自救會團體、環保團體所繪製的圖,但不同團隊製作出來的圖有不同的側重重點,如工業區的分類,有以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編定工業區與報編工業區區分,也有以輕工業與重工業分類;不同產業類別(如石化、鋼鐵、能源)區分的地圖則找不到。在位置標示上,有的地圖用地標標示,有些框出範圍,顏色呈現也不盡相同;有些強調大眾運輸路線,有些強調住宅區與學校,也有強調地下管線。資訊的選擇和呈現方法等差異都會影響視覺效果。

本計畫的另外一個軸線,是基於雲林地方法院107年度公字第1號判決及法庭觀察整理出司法系統對於公害及環境資訊的認知,可以作為相關知識產製的基礎。從判決來看,法院首先肯定本案是屬於公害事件,台塑等被告公司確實有排放致癌物質等空氣汙染物,以及釐清合乎管制標準並非意味著就不是公害,仍須看待是否確實造成他人的權利侵害。但法院也提出本案無法成立公害所導致侵權行為的原因,乃在於缺乏有害空氣汙染物的飄散狀態事實資訊、缺乏疫學因果的推論條件,以及缺乏流行病學報告作為汙染普遍影響健康的證據,其次則是流行病學證據無法直接適用於個人身上,仍缺乏原告的健康相關報告。故而使得公害與健康影響之間的關聯在司法系統中難以建立。

法院判決說明原告舉證的挑戰有三:一、排放的監測資料掌握在被告一方,難以強制要求他們拿出資料,且早期監測資料並不完整,即使被告願意提供也未必有充足的資料提供判斷。二、六輕主張所有排放皆合於法規,若一切合法,該如何要求賠償?三、六輕主張空污僅是致病因素之一,汽機車廢氣、廚房油煙、二手菸等其他污染源與個人飲食習慣等因素,都可能會對其健康有負面影響;六輕也主張詹長權的報告為整體趨勢研究,無法推論個人疾病因果關係。這些挑戰顯示,早期排放資料或健保資料並不完整,不利於要擔負舉證責任的原告。

在計畫執行期間,研究團隊成員出席每次的法庭觀察,並與法扶律師團、環權會等團體進行討論,解讀判決與可能的訴訟策略,初判環境公害訴訟,尤其是空污影響,即便法院論理邏輯指出既有資料缺陋影響因果關係證成,但並無打算進一步要求相關專業協助釐清。2019年法律扶助基金會成立「六輕空污受害者法律扶助專案」,希望協助更多健康受到危害的居民參與公害訴訟。但我們在田野中也觀察到,許多居民礙於有親友在六輕任職,當地盤根錯節的經濟社會糾葛,使居民即使有法扶的協助參與集體訴訟,也在行動上猶豫不決;而面對敗訴將負擔的判決費用,也讓部分居民打退堂鼓。此部分的發表於:杜文苓, 2021.07, ‘Invisible Pollution? Knowledge Gridlock in Regulatory Science on Electronics Toxics, ‘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Vol.16.。

我們在資料蒐集中也看到,2020年12月英國出現第一個因為「空污」致死的判例、2021年8月法國最高行政法院以政府空污改善成效不彰裁罰3億罰金,這些新空污責任歸屬發展與法律見解,可能對於六輕公害訴訟在因果認定與證據方法蒐集面上有所啟發。事實上,公害污染對健康危害的不確定性越大,法院判決所需的推論證據難以從既有行政機關調查報告和業務執行內容來滿足。當行政機關資料生產有限,司法系統若無意在資料限制下尋找完備證據的突破點,要求進一步的知識生產與釐清,在實務上將無法落實憲法所保障的環境健康權利,而經濟弱勢的居民在訴訟過程中繼續經歷健康的損耗,環境正義實踐更難期待。雖然研究計畫已結束,但團隊仍將透過平台,與居民、律師團,以及跨領域專家在國際判例、相關證據資料、法院判決研讀中,持續腦力激盪,相互支援,促進環境權的落實。

cids

熱門文章

訂閱最新消息

對審議民主有興趣嗎?
訂閱我們,未來有新文章寄給您 !

訂閱服務確認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訂閱失敗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熱門標籤

我們正在招募合作專案,如果您有以下需求,歡迎填寫表單:

您是議題主理人,想引入審議式民主技術,幫助討論嗎?或您是學生,想要參與審議學習,歡迎來嘗試新的溝通方法!

我要委託 報名工作坊

tips_and_updates訂閱最新消息

訂閱服務確認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訂閱失敗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