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服務與內容,本網站使用數據分析技術。若您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此技術,關於更多相關隱私權政策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跟著CID去旅行:走進議題現場,讓對話成為日常

2025/09/23 cids

  在高度爭議的公共議題中,資訊落差、信任斷裂與立場對立,常讓溝通在一開始就陷入僵局。公聽會上,利害關係人各說各話,缺乏彼此理解的基礎;政策推動時,地方社群質疑聲浪不斷,耗費大量時間與資源才能進入討論正題

  要打破這個循環,關鍵是建立一套能在正式協商之前運作的「前置機制」,先讓彼此看見對方的處境與想法,為後續討論鋪好信任與理解的基礎。

  CID 長期在能源、環境、城鄉規劃等領域推動青年與在地參與,透過旅行營,讓參與者走進議題現場:感受當地的空氣與生活節奏,聆聽不同立場的聲音,並在模擬協商中,將觀察轉化為對話能力。

  這篇文章,將帶您了解 CID 的作法:如何從議題進場到擴散回饋,把一場旅行營變成培養對話能力的參與工具

485071317 1045272340957266 886154199286503519 n
(CID一行人來到位於金山區的皇后鎮森林,踏查北海岸的公民電廠,了解能源選項的多元性,以及地方正在萌生的自主能源)

一、用旅行開啟公共參與的入口

 在高度爭議的議題中,若直接進入辯論或技巧訓練,往往讓參與者帶著既有立場上桌,難以發展真正的理解。

  CID 的設計以「理解」為起點,讓參與者先走進議題發生的土地,親耳聽居民、工作者、政策推動者的故事,親眼看見場域與歷史的脈絡。

  這種由場域出發的旅行營設計,有三個關鍵作用:

  • 降低防備心:旅行的形式讓參與者保持開放,願意接觸不同觀點。
  • 建立情感連結:真實的人與場景,讓抽象的數據與政策有了溫度與現實感。
  • 累積角色記憶:在路途中遇見的講者、居民與場景,成為之後模擬協商時的角色背景與立場依據。

  透過「先看見、再討論」的流程,旅行成為創造共同情境基礎的起點,讓後續的對話有真實而共享的參照

484951107 1045271980957302 5093919391925489774 n
(核一廠,台灣第一座啟用及停機的核電廠,就坐落於石門區境內,離石門區公所開車10分鐘內的距離。從地方與社區的觀點出發,試著了解核電廠這個科技物與地方共存超過40年的大事紀。)

二、拆解議題流程

在 CID 的方法中,一場成功的旅行營,背後是一條完整的議題實踐時間軸線:

  • 議題進場:首先釐清為什麼談、怎麼談這個議題,盤點並確認主要利害關係人、關係團體。
  • 議題分析:進行田野調查與資料蒐集,彙整不同立場與論述,掌握爭點脈絡、政策背景、在地歷史。
  • 議題轉譯:在議題分析之後,會透過新的視角吸引群眾,比如「核廢料」議題轉化為「科技物到廢棄物」,將複雜的議題研究,變成群眾能理解的語言與概念。
  • 參與機制設計:依議題與受眾在旅行營內設計合適形式,並安排場域踏查、講座、模擬協商等元素。
  • 擴散與回饋:將成果轉譯給更廣泛的對象,並與政策單位對接,讓民間、青年觀點能進入決策,達成多贏局面。

  旅行營正是這套流程中「參與機制設計」的具體呈現。CID 會在活動開始前,透過議題進場階段,為參與者打造「球狀化理解」:兼顧政策背景、爭點分析、田野觀察與利害關係人的多重視角,形成一個立體的球面,讓參與者在其中能全方位認識議題。

  這依託於 CID 長年累積的議題研究經驗、非營利組織網絡,以及與在地社群的深厚連結,形成其他團體難以複製的專業基礎。

  當這些「前期準備」與「現場走訪」結合,田野、探尋與省思就被轉化成一段連續數天的「旅行營」,讓參與者在真實場景與情感脈絡中,完成從理解到對話的轉換

Image
(台東核廢選址營隊,主辦單位希望可以理解學生的想法,激盪出不同火花,作為未來政策推動的基礎。)

三、把旅行經驗轉化成對話能力

  旅行營的最後一環,是讓參與者把旅程中累積的觀察與感受,轉化為可操作的對話或行動。

  CID 常用的方式,是在行程尾聲安排「模擬協商」:參與者會被分派成不同角色,如公部門、企業、專家學者、居民團體或 NGO,並基於前幾天接觸到的資訊、故事與人物,提出各自的立場與方案。

  這個過程讓參與者同時承擔兩種壓力:角色的責任感,以及面對衝突時的溝通挑戰。透過在低風險情境中練習傾聽、回應、協調與讓步,他們能更清楚地意識到,公共議題的討論並非單純的意見表達,而是一連串需要理解、整合與決策的互動。

  對 CID 來說,這不僅是旅行營的收尾,而是讓參與者完成「從在地理解到立場表達」的循環。當這樣的經驗被多次複製與擴散,就能逐步培養社會面對爭議時的對話能力,讓公共參與的土壤更厚實。

Image
(訪問學人Tim Schütz,外國人都能透過實際走訪、角色卡、桌長引導,逐步理解議題的在地脈絡,他認為CID在參與性討論中所實踐的活動,是大學與公部門共同進行社會推廣中的一個好案例。)

四、教育現場/公部門/企業訓練如何導入這套流程?

  CID 的旅行營模式,不僅適用於特定議題,更能靈活轉化到不同場域:

  • 教育端:將旅行營隊改編為公民課程、社會探究或專題實作,讓學生透過實地踏查與模擬協商,培養批判思考與公共討論能力
  • 公部門:在政策擬定前,運用此模式作為地方前期意見蒐集與社會回饋預演,先建立理解基礎,降低正式協商時的衝突成本。
  • 企業 CSR作為內外部溝通與利害關係人風險評估的工具,在模擬場域中預測可能的爭議點,提前找到解法與合作空間。

  旅行營的核心賣點,在於它同時兼具沉浸感低風險性。參與者能在真實的場域與人群中獲取資訊、感受氛圍,這種形式讓參與者在沒有決策壓力的情況下,先醞釀想法,接著大膽嘗試,不必急於面對現實的利害衝突。

Image
(模擬討論:能源國的電力公司在說明會上,分享對三個場址的評估,並鼓勵候選場址一起來,為國家事務盡一份心力!)
Image
(模擬討論:將審議式討論方法,從發散到收斂,應用在公共議題討論上,並透過情境模擬演練與實作!)

五、溝通可信賴,政策才會落地

  CID 的經驗證明:溝通是一種可以被設計、被學習的能力。當這套流程被嵌入教育體系、政策規劃與企業治理,它便是一種持續運作的「社會對話引擎」。

  CID設計的旅行營若能為爭議提供安全、可信賴的對話場域,就能在立場差異中找到交集,讓公共決策更貼近現場,也更容易推進。

  當議題充滿歧見,最好的起點就是先看見彼此。

  如果你希望團隊更快建立共識減少衝突,別等到爭議升溫才開口!

  現在就規劃一場由創新民主中心設計的「旅行營」,讓團隊在真實場域中提前建立理解,在進入會議室前就找到共同語言。

  立即與我們討論方案,為您的下一次行動提早暖身

Image
(從旅行參與到公共參與,讓政策理解成為可能,「科技物到科棄物—核廢選址工作坊 」大成功!)

cids

熱門文章

訂閱最新消息

對審議民主有興趣嗎?
訂閱我們,未來有新文章寄給您 !

訂閱服務確認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訂閱失敗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熱門標籤

我們正在招募合作專案,如果您有以下需求,歡迎填寫表單:

您是議題主理人,想引入審議式民主技術,幫助討論嗎?或您是學生,想要參與審議學習,歡迎來嘗試新的溝通方法!

tips_and_updates訂閱最新消息

訂閱服務確認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訂閱失敗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